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
第十小说网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

  了解过真实情况,老朱也不在说什么,接过菜团子就吃了起来。

  酸涩带着一股咸味儿,没有一点油腥,口感寡淡难以下咽。

  可是老朱和马娘娘却面不改色,津津有味儿的全吃了下去。

  这让几个老汉更加的高兴,这两口子虽然现在富贵了,却不是忘本的人,不错不错。

  所以吃完饭,大家也没有散开,继续聊了起来。

  “老弟不好好在家享福,怎么跑到这里来了?”

  老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借口:“家里开了布庄,苏州府的棉布丝绸那是有名的好,我来采购一些回去。”

  家乡被夸,老汉们非常高兴:“老弟是有眼光的,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,都卖到海外去了。”

  “我的婆娘、儿媳妇,全都是织布能手,每年卖棉布赚的钱,都快赶上二十亩水田的产量了。”

  老朱眉头一挑,说道:“哦,卖布的收入能有这么多?”

  老汉信誓旦旦的说道:“有,怎么没有。”

  “村子里每天都有商贩过来采购,棉布还在织布机上,就被人订走了。”

  “要不是老汉手笨,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。”

  秃头老汉抱怨的说道:“就因为棉布能卖钱,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家都不种粮食了,改种棉花。”

  “这些人呐,就是见钱眼开,才过几天好日子就瞎折腾。”

  “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?遇到灾年,有钱都买不到粮食。”

  提起此事,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。

  尤其是改种棉花的,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,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。

  “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,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,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。”

  朱元璋和马娘娘只能无奈安抚。

  这本身就是朝廷的政策,他们还真不能说什么。

  当年军制改革,将军户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,江南安置的也不少。

  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,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。

  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,难免会讲一些别的。

  所以军队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开放。

  思想更加开放的军人自然会影响到家属,所以这些军户村子,比起传统村庄也更加开放。

  普通的村子,还在为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开心的时候,他们已经开始转型种经济作物了。

  苏州府的丝绸天下闻名,他们就养蚕缫丝。

  因为海贸兴起导致棉布紧俏,他们就改种棉花搞纺织业。

  至于异族村落,则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蛮夷部落,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。

  比如辽东各族,比如一些内附的蒙古部落。

  还有一些是本地的蛮夷部落,在大明的各项政策保障下,迁徙到平原地区定居。

  朝廷给他们取汉名,穿汉族服饰,吃汉族的食物,周围接触的也全是汉人,最多一两代人就变成汉人了。

  啥,害怕他们作乱?

  不好意思,异族村落旁边就是军户村,乱一個试试。

  异族普遍不善农耕,相比起种粮食,他们反而更喜欢种桑养蚕。

  于是当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。

  普通农村主要种粮食,挤出一些边角的地方种植一些棉花,或者种植几颗桑树。

  军户村子棉花和桑树种的都有,异族村子则以种桑居多。

  军户村和异族村自己的粮食不够吃,就拿钱去买普通村子的粮,属于是三赢局面。

  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来说,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,简直是暴殄天物。

  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,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。

  现在吗,一边骂对方是蠢货,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。

  买粮食的人多了,粮价自然就涨,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。

  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,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,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。

  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,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,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?

  放在以前肯定会,现在完全没啥影响。

  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,已经能自给自足,不再需要朝廷补贴。

  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食压力。

  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。

  交趾已经逐渐稳定下来,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大明供应粮食。

  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,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。

  为此,朝廷还做出了一个规定:

  大明商船出海归来,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满粮食,封顶三千石。

  事实上,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,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。

  原因很简单,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,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。

  现在的世界贸易,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。

  丝绸、棉布、茶叶、瓷器、糖、玻璃等等商品,畅销全世界。

  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,大明都不感兴趣——香料除外。

  前世直到清朝末年,西方工业国拿中国都没有什么办法。

  英国因此恼羞成怒发动鸦片战争,用武力逼迫满清政府做不平等贸易。

  现在是大明初年,这种情况更加严重。

  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,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,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。

  有些聪明的,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,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,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。

  还有些人被逼无奈,连生铁都采购,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。

  但工业化之前,全球生产力都不咋地,哪有那么多原材料给他们买?

  所以,大多船都是空着回来的——不,是拉着一船的压舱石回来的。

  大明需要粮食,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。

  反正船空间多的事,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。

  不过大多数人,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,顺路带回大明出售。

  虽然利润不高,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。

 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,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。

  无论做什么,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。

  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,那就去国外采购。

  事实上,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ishi8.com。第十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dishi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